混沌吧

摘录08年夏天我在豆瓣的一篇书评,评论《预知社会》。其实直到现在我才第一次翻看这本书。我早该看,但是这个书名被译者弄得面目全非,明明原书是《Critical Mass》,我一直想读的、获得英国皇家学会和皇家科学院颁奖的年度图书嘛!而且豆瓣也不加以注释。
译者暴永宁,您可是1978年就翻译了从一到无穷大,影响好几代知识青年的大家呀~怎么能象我小弟翻译《质性研究设计》,就像个新手。
现在我在认真阅读,推荐。下边引用这段,3年以来一直是本书最受欢迎书评哟~

所以,很多我们习惯的东西,我们自以为是的知识,甚至我们的心理状态,都那么不可靠~!

 

不少人把它当作科学社会学著作甚至是科幻作品的理论背景来阅读,这无疑是一种大众化的观点,也许这样的定位能为他争取更多的读者。不过,这本书适合的读者(不一定是作者预期的Target Audience),应该是多年前《第一推动》系列最忠实的追随者——至少你要知道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吧。

  以作者物理学博士的背景,似乎他的作品更能够吸引理工科系出身的读者。不论你混了几十年社会,从理工科系出来,思维方式里总有一些定式残留着。譬如决定论,譬如总是幻想复杂系统背后有个简单规律来支配。

  《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》在推荐这本书的时候惊叹道:在这个世界上,我们说着不同的语言,做着不同的事,甚至有不同的行为目的和观念,我们也未必能与他人见面,或者通过声讯和视频进行联系,绝大多数时候也没有人给我们指令,但我们却完成了惊人的协调,在行为互动中秩序井然。这难道不是奇迹和壮举吗?

  是的,我们坚信,不仅我们的物理世界,人类的社会也是有一些简单规律所支配的。当我们看到宏大叙事下难以把握的社会潮流,除了迷茫和对社会学家的进行嘲讽外,还是会觉得,真正描述社会运行的驱动力的规律,实在和物理定律很像——因为我们这些个体啊,就是一个个粒子,我们有自己的波函数,我们和同伴玩着杨氏双缝的游戏,我们和同类互扰——每个人秉持简单的处世逻辑却造就了复杂多变的社会场景。

  当然,读厚书很容易让人如坠五里雾。也许你永远搞不清作者在某页某行引用了谁的观点。不过只要知道演化复杂性的传承,大可以找一大堆书来读,作者也适时指点我们,谁的理论对他的影响最大——这已经能把我们的参考范围缩小到仅有的基本了,毕竟,就像这本《预知社会》一样,同类的书多是冷门的。

  举一个例子。鲍尔说“本书所要谈及的社会物理学,就是以谢林《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》为基础的。虽说谢林不具备研究现代统计物理学的种种工具,但他却清楚地从社会科学中看出了物理学的定律。”再比如说,作者常常会引用哈耶克,那种强调个体意识和微观规律的作派,十分明显

  显然我们无法预知每个个体的行为,但是当个体数量达到一定程度,群体的行为就会表现得有章可循,就会在混沌中涌现出秩序和稳定。最终能够在不漠视个人自由意志的前提下预知社会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